老王蹲在卫生间里,盯着马桶里泛着油光的稀便,眉头紧皱。这已经是今天第三次了。他伸手抹了把额头的冷汗,想起上周体检时护士提醒的“胰头占位”,心里一阵发慌。
三个月前,老王刚过完55岁生日。作为工地上的包工头,他常年烟酒不离手,顿顿离不开红烧肉。那天吃完午饭后,他突然感觉肚子一阵绞痛,紧接着就是急迫的便意。
“肯定是昨天的麻辣火锅闹的。”他这样想着,随手从抽屉里翻出盒止泻药。可药吃了半个月,腹泻非但没好,反而愈演愈烈——每天三四次不说,大便越来越稀,有时还能看到未消化的菜叶,甚至泛着油光。
“老王,你最近瘦得厉害啊!”工友的话让他心里咯噔一下。镜子里的自己确实眼窝凹陷,脸色发灰,可他总用“忙项目累的”搪塞过去。直到上周在工地突然晕倒,被送进医院急诊,CT报告上“胰头占位性病变”几个字,才彻底击碎了他的侥幸心理。
“胰腺癌晚期,已经扩散到腹腔了……”医生的话像一记重锤。老王怎么也想不通,不过是拉肚子而已,怎么就成了癌症?
01
胰腺癌为什么会影响大便?
胰腺虽小,却是人体最重要的消化器官之一。它分泌的胰液中含有淀粉酶、脂肪酶、蛋白酶等消化酶,能帮助分解食物中的三大营养素。当胰腺发生癌变,尤其是胰头部位长出肿瘤时,会直接压迫或侵犯胰管,导致胰液分泌受阻。
展开剩余71%“就像下水道被堵住了一样。”消化科专家打了个比方,“胰液无法顺利进入肠道,脂肪、蛋白质就会‘消化不完全’,直接排出体外。”这就是为什么胰腺癌患者会出现大便次数增多、粪便稀薄、油腻发亮(医学上称为“脂肪泻”)的原因。
更危险的是,肿瘤还可能侵犯肠道神经,引发肠道功能紊乱,出现“腹泻与便秘交替”的怪象。
02
身体出现的5大“预警”信号
1.腹痛
胰腺位于上腹部深处,癌变初期可能仅表现为轻微胀痛,容易被误认为“胃病”。但随着肿瘤长大,疼痛会逐渐加重,并呈现“夜间痛”“俯卧位缓解”的特点——这是因为肿瘤压迫了腹腔神经丛。如果腹痛持续超过2周,且服用胃药无效,一定要做腹部增强CT排查胰腺。
2. 黄疸
当胰头癌压迫胆总管,胆汁无法正常排出,就会逆流入血,导致皮肤、眼白发黄(黄疸),同时伴随皮肤瘙痒、小便深黄、大便灰白(陶土样便)。与肝炎不同,胰腺癌引起的黄疸通常无发热,且进行性加重。
3.体重骤降
胰腺癌被称为“消耗型肿瘤”,患者可能在3个月内体重下降超10%。这既与肿瘤消耗有关,也因胰液不足导致营养吸收障碍。研究发现,体重下降超过10%的胰腺癌患者,5年生存率不足5%。
4. 血糖波动
胰腺中的胰岛细胞负责分泌胰岛素。当癌细胞侵犯胰岛,或肿瘤引发慢性炎症,可能导致血糖异常。临床发现,约30%的胰腺癌患者会合并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。40岁以上新发糖尿病患者,建议每年做一次腹部超声+CA19-9检测。
5. 消化异常
胰腺功能受损后,患者对脂肪的消化能力大幅下降。吃油腻食物(如红烧肉、油炸食品)后,可能出现腹胀、腹泻、脂肪泻等症状。如果出现“吃素正常,吃荤就拉”的情况,一定要警惕胰腺问题。
03
哪些人群最容易被胰腺癌“盯上”?
胰腺癌并非“随机降临”,以下人群风险更高:
有家族史者:直系亲属患胰腺癌,风险提高3-5倍;
长期吸烟者:吸烟是胰腺癌最明确的危险因素之一,烟龄超20年者风险增加2倍;
慢性胰腺炎患者:反复炎症会刺激细胞癌变,风险提高13倍;
糖尿病患者:尤其是病程超过10年、血糖控制不佳者;
肥胖人群:BMI超28者,风险增加30%。
04
如何预防胰腺癌?
饮食遵循"红黄绿"原则:每餐1/2盘彩蔬、1/4盘杂粮、1/4盘优质蛋白(如三文鱼、豆腐),每月油炸食品不超过2次。
运动方面,每日快走6000步或每周3次30分钟游泳,可使患病风险降低12%。烟酒控制尤为关键,戒烟5年风险降30%,男性每日酒精不超25克(约1杯红酒),女性减半。
体检方面,40岁以上普通人每年腹部超声+CA19-9检测,高危人群(如糖尿病史超10年)每1-2年做增强CT或MRI。
此外,每天10分钟正念冥想可调节皮质醇水平,避免长期压力诱发炎症反应。这些措施环环相扣,形成从饮食到心理的立体防护网。
家庭医生在线媒体矩阵中心
编辑:谢芯怡
发布于:广东省贝格富配资,股票配资论坛,配资公司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